据印度媒体 Mint 近日的报道,戴比尔斯印度公司正试图“通过创纪录的营销投入”,在消费需求疲软与培育钻石快速崛起的双重压力下,重塑天然钻石的市场主导地位。
战略调整的深层动因
戴比尔斯此次“创纪录的营销投入”,折射出全球钻石产业的结构性变革。印度宝石与珠宝出口促进委员会(GJEPC)数据显示,2024年印度毛坯钻进口额同比下降16.38%,成品钻出口额锐减20.56%,凸显中游加工环节的生存困境。
市场格局变动更为显著:Limelight 于2月份获得近1100万美元的融资,Firefly 近日完成30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,Aukera 即将敲定1500万美元B轮融资,这些资本动向持续推高培育钻石在印度市场的热度,对于天然钻石行业而言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影响。因此业内分析认为,戴比尔斯在印度的战略实为应对市场挤压的主动防御。
另外,价格体系的松动也加剧了行业焦虑。据 Rapaport 的统计,截至2025年2月末,1克拉天然裸钻价格指数同比下挫25%左右。有观点认为,这种价格重构的趋势促使戴比尔斯采取"价值洼地"策略,选择在具备长期增长潜力的区域性市场集中发力。
三维战略布局解析
(1)营销体系升级
通过结盟Tanishq等印度本土龙头,并启动中小零售商扶持计划,戴比尔斯正在搭建梯度化销售网络。其战略不仅涵盖传统广告,更着力场景营销创新,即开发多元化的产品系列,以精准对接新中产的需求。
Mint 在其报道中说,印度一线城市对于收藏级大克拉产品需求或将攀升,二三线城市则支撑着10-15万卢比(约合人民币0.87-1.3万元)大众市场的增长。
(2)产业链协同调控
面对全球毛坯钻价格近一年来接近 20% 的跌幅,戴比尔斯采取了减产和灵活销售的双重策略。2024年毛坯产量缩减22%至2470万克拉,2025年继续下调至 2000-2300万克拉。这种上游收缩政策已经对近几周的毛坯价格产生了积极作用,或许也是全产业链协同调控的某种铺垫。
(3)价值体系重构
自2024年6月宣布退出用于珠宝板块的培育钻石毛坯生产以来,戴比尔斯持续强化天然钻石"稀缺性"叙事。通过“文化赋能”与“价格区隔”双管齐下,戴比尔斯正试图重建市场认知体系。尽管难以阻挡培育钻石的发展大势,但在高端细分市场的防守成效已初步显现。
印度市场的战略独特性
作为全球钻石产业的关键枢纽,印度兼具三大特殊身份:占据全球90%切磨加工份额、稳坐第二大消费市场交椅、同时是CVD培育钻石生产大国。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使其成为天然钻石转型的战略试验场。
(1)加工中心转型压力
2024年数据显示,印度天然成品钻出口额下降20.56%,培育钻石出口降幅为6.70%。有观点认为,数据落差正在倒逼企业转向内销消化产能。(注:我们对此观点持保留态度)
无论怎样,戴比尔斯联合GJEPC扶持中小零售商,其目的之一应该是在打通"从加工到零售"的内循环通道,这一点应该不会引起太大异议。
(2)消费潜力释放空间
尽管对中产阶级规模存在争议(印方宣称6亿),但年增3300万新中产的潜力不容小觑。更关键的是,印度人均钻石消费仅为美国1/200左右,这种量级落差也是巨头押注的核心逻辑之一。
(3)标准制定权的争夺
作为全球加工中心,印度已经获得了一些分级和鉴定机构的青睐,这是业内熟知的“规则”。所以,印度未来的目标之一,是进一步稳固钻石认证领域的话语权。戴比尔斯的重注投入,既是对现有产业格局的维护,更是对未来标准体系的提前布局。
培育钻石的倒逼效应
培育钻石引发的"鲶鱼效应"已深刻重塑行业:既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认知,也倒逼产业转型和升级。戴比尔斯选择在"鲶鱼效应"策源地实施战略反击,实为攻守兼备之策:成功则可在中游建立价值防火墙,失利仍依然可以巩固现存“唯一的增量市场”。
无论达到哪一个目标,这波操作都不会亏。
目前国际层面大都认同戴比尔斯战略的合理性,毕竟天然钻石仍占据大部分的市场价值份额,且头部企业的行业引领作用无可替代。戴比尔斯作为巨头企业,它对于自己行业的维护和领导作用,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,甚至去借鉴。 (以上内容请谨慎参考,本文封面图源自网络,无任何商业用途) 本文经 钻石观察® 授权转载